鲜枣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鲜枣厂家
热门搜索:
成功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案例

历史知识--在中国古代信息交流不发达,如何防止官员冒名顶替-

发布时间:2021-11-05 11:30:21 阅读: 来源:鲜枣厂家

说到在中国的古代其实有的人做官以后吧是要走马上任的,但是大家也知道的这个时候如果距离自己做官的地方比较的遥远的话,那末当时的交通讯息都不发达,如果这个时候有人提早跑到这个人要去当官的地方冒名顶替怎样办呢?其实这个问题也还是很有趣味的啊,那末这样的问题到底怎样避免呢?下面就跟随小编继续揭秘分析看看吧!

很多影视剧中有很多官员被人冒名顶替的情节,《洗冤录》中的方俊取代相貌1致宋翊成为桃园镇的知县;《西游记》中匪徒刘洪杀死陈光蕊将其官位取而代之;到了后来《让子弹飞》里土匪张牧之冒名顶替县长上任的情节。

事实上,这些情节在现实中不可能产生。

首先是身份确认,不止是现代,古代也有身份证。比如最早的身份证应是战国时期商鞅发明的照身贴,这是1块经过打磨的竹板,上面刻着持有者的头像和身份信息,而且法律规定出门过关、住店必须携带,可怜的商鞅最后被秦惠王追杀时治疗白癜风的特效药是什么,就死在没带照身贴上,可谓最高境地的自坑。

唐代建立时,李渊废除隋朝的输籍制,只采取鱼符、龟符等肯定身份。多以木头或金属精制,上面刻制持有人姓名,任职,官品等信息;到了宋代,改佩“鱼袋”,也是身份证明之用;直至后来明清时期,都有不同的“身份证”。特别是官员的身份证明,1般鱼符都有左右两面,1面又持有者持有,1面留底朝廷,如果两面对的上,说明身份是真的,“符合”1词就因此而来。而且为了避免有人冒名顶替癫痫腹痛性症状是什么,这些身份证上大多刻有“借与被借者同罪”,1般人不敢冒险。

没有金刚钻不揽磁器活。

在古代,有文化的人少之又少,即使到了文化率叫高的宋代,文盲率还是80%以上。其他的像秦代这类,100人有1人识字已很不错了。所以我们看古装剧时,每每朝廷贴个告示都有1堆人围着,其中1个大声的念,不是那个人无聊,是其他人都不识字,所以古代也因此诞生写字先生、念信先生这类职业。

那末1个人,但凡认得字的人,1来他不会沦落为匪徒,由于即使出去摆个摊也能生活;2来念过书的人大抵有几分骨气,他不会走上杀人冒名顶替做官的门路。

而不识字的人,冒名顶替也没用,由于能当官一定有所文化,你连名字都认不得,官帽还没戴热就被发现了,那可是死罪,没有文盲会自掘坟墓。

穷在闹事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在古代,1个人做了官,不但光宗耀祖,鸡犬升天,连带平常不来往的10大姑8大舅的小姨子的侄女都能与你攀个亲。君不见范进不过中了个举人,平日里挖苦刻薄自己的丈人都低眉顺眼了,嘲讽躲避的亲邻都笑脸相迎了。

如果某人做了官,不说其他人,亲属总要去他的官衙参观参观顺便吃点土特产吧。如此假冒者将无从藏身。即使这个人没有家人,他也要隔几年回1次京城述职,到时假冒者遇上人家之前的同学或老友,估计可以就地正法了。

所以,冒名顶替做官这类事,风险实在太大,没有人会如此冒险。如果有那个能力冒名顶替而不被发现的,估计自己也能考取功名了,岂会多此1举。